国际妇女节

国际妇女节(英文名:International Women's Day,简写IWD)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、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,又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,在中国又称“国际劳动妇女节”“三八节”和“三八妇女节”。 1949年12月,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。根据中国国务院发布的《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》(国务院令第270号)第三条规定:妇女节(3月8日)属于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,妇女放假半天。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,每年于3月8日举办活动庆祝国际妇女节,“三八”国际妇女节已经成为了联合国的纪念日。有些人佩戴紫色的丝带来庆祝这一天。2023年国际妇女节的主题为:数字包容:创新和技术推动性别平等。 主要代表人物有克拉拉·蔡特金、何香凝、金学曙等。

国际妇女节术语定义

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亦称“国际妇女节”、“妇女节”、“三八节”是世界各国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民主、妇女解放而斗争的节日。

(本目录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)

国际妇女节发展沿革

1903年3月8日,美国芝加哥女工为争取自由平等,举行了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,得到全国各地广大劳动妇女的热烈响应,以及国际正义舆论的深切同情。1910年8月,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会议上,主持会议的德国女革命家蔡特金向大会建议,以每年3月8日为世界妇女的斗争日,得到了代表们的一致拥护。

我国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于1924年在广州召开第一次群众性的“三八”纪念大会。

1924年2月下旬,在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干部会议上,何香凝提议在广州举行庆祝“三八”国际妇女节大会,由中央妇女部负责出面发起集会和游行示威,会后何香凝承担了纪念活动的筹备事宜。3月3日,广州执信学校作了题为“国际妇女节之性质”的专题讲演,介绍妇女节的历史与意义,这个演说可以说是中国的政党首次向中国大众介绍“国际妇女节”这一概念。

1924年3月8日上午,中国第一个公开纪念“三八”国际妇女节活动在广州举行,位于市中心的第一公园内的音乐亭搭起了临时舞台,“庆祝国际妇女节”的横幅悬挂正上方。会场四周也张贴了“妇女要求劳动权”等标语。10时左右,执信学校、高师学校、法政学校、市政学校、女子职业传习所、保姆学校、图强学校等30多所学校学生、各界妇女约2000多人参加。11时大会正式开始,由广州工读学校校长沈慧莲主持。之后何香凝主持大会并发表演讲,介绍了“三八”妇女节的由来及纪念它的意义,痛述了广大妇女在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压迫下所遭受的种种苦难,鼓励妇女坚决地走“打倒封建主义,打倒帝国主义和妇女自求解放的道路。” 与会者报以热烈掌声和口号。廖仲恺也前来助兴,并发表《国际妇女日的性质》的演说。瞿秋白、恽代英等共产党人也应邀参加并讲话,支持妇女群众运动。与会妇女群情激昂,“打倒外国帝国主义”、“排除纳妾和一夫多妻”等嘹亮口号此起彼伏。以此为契机,广东妇女运动逐渐开展起来,越来越多的妇女投身到妇女解放和国民革命的洪流中。妇女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参加了斗争。将争取女权融入争取民权的时代洪流中,具有重要的意义,“是中国妇女运动在同一的目标、同一的策略之下,有系统有计划的进行的历史之序幕。”

解放后,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规定3月8日为妇女节。

(本目录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)

国际妇女节设立背景

英、法等国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,为妇女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,19世纪30-40年代,英、法等国进入到机器工业大发展的阶段,以大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制度,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而巨大的发展;资产阶级革命在各国取得胜利,为妇女运动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,妇女积极参加了本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,妇女运动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而开始兴起;文艺复兴运动,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中的“自由”、“平等”、“天赋人权”思想为妇女运动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,如美国的《独立宣言》和法国的《人权宣言》,启发了妇女争取平等权利斗争的觉悟,是妇女运动产生的直接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。

在产业革命的影响下,先进女性冲破中世纪以来的封建束缚,走向社会,拥有与男子同等抗衡的社会分量。然而,新兴的男权政客依然蔑视妇女,于是她们开始了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。

文章来源互联网:中文小百科 » 国际妇女节

赞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