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人行,下句是什么?

三人行,下句是:必有我师焉
这句话出自于《论语·述而》,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。
原文是:“子曰:”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;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。

意思是:孔子说:“别人的言行举止,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。

选择别人好的要学习,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,要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,如果有,则要加以改正。”
这句话,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,虚心好学的精神,它包含了两个方面:
一方面,择其善者而从之,见人之善就学,是虚心好学的精神。
另一方面,其不善者而改之,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,反省自己,是自觉修养的精神.这样,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,都可以为师。

扩展资料:
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,”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的态度和精神,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。

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,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,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,与人为善,待人宽而责己严。这不仅是修养、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,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。
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三个人做事,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纪律、制度。

如果没有一定的、符合三人的制度,做事将不太会成功,或三个人、团体必然出现矛盾。
孔子的”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这句话,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。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,但更可贵的是,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,而且以不善者为师,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。

他的这段话,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、修身养性、增长知识,都是有益的。

三人行的下一句是什么?

汉字找茬王三人行的下一句是:必有我师焉。
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,出自于《论语·述而》。

原文是:“子曰:”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;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
”意思是:孔子说:“别人的言行举止,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。选择别人好的学习,看到别人缺点,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,如果有,加以改正。”、
三人行的意思是:三人行中的三是虚数,形容很多人的意思,三人行就是几个人一起走路。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;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。

“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,对他们的缺点,要注意改正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,“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的态度和精神,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。
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,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,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,与人为善。

嗟乎!师道之不传也久矣!欲人之无惑也难矣!古之圣人,其出人也远矣,犹且从师而问焉;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远矣,而耻学于师。

是故圣益圣,愚益愚。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;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,惑矣。彼童子之师,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,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。

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不耻相师。士大夫之族,曰师曰弟子云者,则群聚而笑之。

问之,则曰:“彼与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。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”呜呼!师道之不复可知矣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君子不齿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欤!
圣人无常师。

孔子师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。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

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’的下一句是什么

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意思:选择别人好的学习,看到别人缺点,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,如果有,加以改正。

出处:《论语》,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,成书于战国前期。

原文节选:”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;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
译文:孔子说:“别人的言行举止,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。选择别人好的学习,看到别人缺点,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,如果有,加以改正。”

扩展资料
《论语》内容涉及政治、教育、文学、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。

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,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;孔子去世以后,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,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,因此称为“论”。
《论语》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因此称为“语”。清朝赵翼解释说:“语者,圣人之语言,论者,诸儒之讨论也。

”其实,“论”又有纂的意思,所谓《论语》,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。
现存《论语》20篇,492章,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,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。

文章来源互联网:古诗文网 » 三人行,下句是什么?

赞 (0)